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黔浙苏湘来“群聊” 一场生态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2023-07-09 11:33:18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奔涌高质量发展澎湃浪潮。

7月8日,以“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召开。贵州日报联动湖南日报、新华日报、浙江日报围绕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的成功经验推出报道,生动展示沿岸各省齐心协力共绘万里长江新图景。


(资料图片)

【贵州】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

消失二十年的珍稀鱼类“鳗鲡”回来了,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出现了……夏日的赤水河,河水清澈见底,浓郁悠长的酒香随着河风飘散。

赤水河是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上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孕育了两岸数千家白酒企业,既是中国优质酱香白酒重要生产地,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多年来,贵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赤水河真正清了、绿了、富了。

乌江一江碧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自2016年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来,贵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1%,绿色经济占比达45%……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已铺就,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逐步构建。

甘溪林场,曾经是贵州省县级贫困林场之一,为了生存,护林还是砍树让林场员工们十分矛盾。

为破解难题,贵定县作出“政府花钱买生态”的决定,将甘溪林场定性为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林场实现了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的身份转变,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此后,甘溪林场迎来了重生转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山绿意尽情铺展。

“12年来,林场新增造林面积500余亩、经营面积6000亩,森林蓄积量达3.8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1.06%。”甘溪林场场长史禹介绍,近年来,林场盘活林地空间,实施竹荪、天麻、茯苓等种植项目,走上了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道路。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 摄

守住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如今,全省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正蓬勃发展,凭借创新探索,贵州绿色林地正在变身“金色宝地”。

以有机茶叶带动多业集聚发展的遵义市凤冈县、“因花而立、凭旅而兴”的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用生态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的黔南州荔波县……从生态佳迈向“生态+”,贵州各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就业,绘就了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群山环绕、开窗见景。走进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下的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目之所及一片绿意。

晨曦中的梵净山蘑菇石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村民杨再发才送走一拨客人,又忙着招呼刚来的游客,他说:“以前‘靠天吃饭’,如今‘靠山致富’,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能有近20万元。”

近年来,江口县不断创新“两山”实践,在遗产缓冲区的村寨发展观山、赏林、徒步、骑行等轻载小众的生态体验旅游服务业态,辅之以生态补偿、护林、向导等补贴,提高居民收入;在外围区村寨发展森林康养、民族村寨度假、精品民宿、无公害蔬菜、天然饮用水等适度规模绿色生态产业,扩大转化成效。

百里杜鹃湖。罗冠宇 摄 贵州图片库 发

通过积极探索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路径,2021年,江口县太平镇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样板,率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力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湖南】

将环境承载压力转化为发展张力

江湖水暖,郁郁葱葱的洞庭湖洲滩“人退鱼鸟归”,如碧玉嵌于湖周;河水汤汤,湘资沅澧生态廊道草木葳蕤,人们陶醉于杨柳拂面的大好春光……

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省份,湖南96%的区域属于长江流域,正位于长江的“龙腰”。近年来,湖南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环境承载压力转变为发展张力。随着江河焕绮,人与自然日益和谐共生,湖湘儿女从“守护好一江碧水”出发,向着“三高四新”蓝图挺进,谱写着“鱼米之乡”新篇章。

东洞庭湖湿地景色。湖南日报供图

在湖南唯一拥有国际港口的“黄金水道”旁,守住19万公顷的东洞庭湖湿地,让野生动植物自由生长,需要何等定力!

曾经,发展的冲动带来猛烈冲击。163公里长江岸线、洞庭湖60%以上水域面积开发如火如荼时,35家化工企业临江而立,形成“化工围江”困局。

近年来,湖南锚定顶层设计,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省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接连组建,靠前指挥。省市县乡村联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逐步完善。

岳阳市君山区华龙码头一片青绿,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荡漾,与一江碧水相得益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一江一湖四水”成为全省污染防治、绿色发展主战场。

自然的“回应”令人欣喜——

种群数量一度告急的长江生态“活化石”江豚,随着“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和“十年禁渔”持续发力,频现逐浪之景,其“生活圈”也拓展至湘江水域;

全球仅剩2000多只的濒危珍禽黑鹳“组团”越冬洞庭湖湿地,形成国内最大数量的黑鹳种群;

已在长江流域消失20余年、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珍稀鱼类“鳤”,前不久在益阳南县茅草街水域被发现……

湖南省林业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省内分布有脊椎动物1045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79种;分布有维管束植物6186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0种。

城陵矶港是湖南黄金码头,船舶往来穿梭,货物装卸繁忙。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从过度索取到精心呵护,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在三湘四水徐徐展开。

长沙经开区里,挖掘机与涂装设备挥舞着“手臂”、百余名工人穿梭忙碌,铁建重工第三产业园一期项目预计今年8月建成投产。届时,将使用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品运输、加工、组装等全自动化生产,较传统产线将节省80%的人力成本,生产效率将提高一倍以上。

立足“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把实现“三个高地”美好蓝图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努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担当。

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提升了发展优势。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优势得到巩固提升;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量,均居中部第一;信创工程、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铁建重工长沙园区掘进机生产车间,工人在组装盾构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增强了发展动能。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等4个重点领域,梳理形成了276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围绕核心技术创新、重大平台建设和重大成果转化,以十大技术攻坚项目为核心,实施111个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

改革开放高地建设激发了发展活力。围绕扩大与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的精细对接,提出年度计划引进“三类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刚刚在长沙落下帷幕的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中非签约项目120个、金额108亿美元。

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湖南将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全力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沿线省份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协同联动,书写姿态饱满的“共谋发展之答卷”。

【江苏】

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产业生态同频共振

南通是万里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站。盛夏时节,南通主城滨江片区江面宽阔,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等五山沿江而立、连绵叠翠。

然而几年前,这里曾交错聚集着港口、企业、民居。“滨江生态花海曾是全国最大的硫磺码头,河道附近曾是一片散乱污企业和违建房,企业质态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产业和城市发展。”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邵文建说,从2016年开始,南通拆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拆除河道周边各类违建6.5万平方米,退出沿线港口货运功能、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五山及沿江地区蜕变为城市“绿肺”。

近年来,江苏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推动长江重新焕发生机,从过去的“烟囱耸入云”悄然变身“无边江景一时新”。

南京长江滨江频现江豚身影,众多市民一饱眼福。武家敏 摄

6月,长江南京鼓楼段新投用一处江豚观测点——“长江微笑驿站”。不少市民在该处水域接连发现江豚出没。“夏季天气炎热,江豚出水换气后,会继续躲到水下避暑。‘十年禁渔’有效落实后,鱼类资源增多,更有利于江豚栖居繁衍。”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说。

长江江豚被认为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根据最新公布的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公报,2022年长江干流江苏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增加到122头左右,观测到的分布范围扩大、母子豚较多,这是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改善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江苏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沿江两岸造林超过115万亩;在长江干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深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共完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213个;高标准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南通五山、南京幕燕、江阴滨江等20个特色示范段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带动沿江整体环境提升。2022年,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类比例达100%,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风光。钱伟章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地处长江下游,江苏既是共抓大保护的执行者、推动者,也是受益者。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25.8公里,曾是江苏沿江城市中长江岸线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如今,江堤南望,千亩绿地格外醒目,转身向北眺望,江面上,常泰长江大桥北塔柱施工正在加速推进,建成后,常州到泰兴的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左右。

“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更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常州滨江开发区党群工作局局长杨波说,滨江经济开发区是常州市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近年来,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清零”,全面实施长江岸线连片复绿,累计复绿超3300亩,同时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材料、新医药等主导产业加速成长壮大。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靖江核心段。靖江以涵养“百里最美江岸”统揽沿江生态修复和景观提档,打造最美滨江都市,获评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新华日报记者 吴俊 摄

坐落于长江岸边的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内,正紧张有序生产。公司所在的泰州靖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拥有包括新时代造船、扬子江船业在内的船舶造修拆企业16家,配套企业200余家,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去年11月,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成为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当前,靖江正引导船企从生产设计、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快信息化造船、数字化造船、智能化造船,推动造船产业向高端攀升。

地标产业相继崛起,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扬子江畔的产业高峰正在成为别样风景,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产业生态同频共振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浙江】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二十年来,浙江贯彻“八八战略”,发挥生态优势,绘出两条发展曲线——

经济实力不断跃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千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7.77万亿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较2002年下降63.8%、91.7%。

五峙山列岛是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去年繁殖季共发现27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数量为历年最多。目前已知的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繁殖地仅有5处,五峙山列岛已成为最重要的繁殖栖息地之一。潮新闻拍友 姚峰 摄

浙江是全国首个生态省。而“绿色浙江”的炼成离不开三次里程碑式的转变。

从“成长的烦恼”到“发展的优势”。本世纪初,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浙江的“成长烦恼”。

浙江按照“钱塘江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在全省前列”的指示,沿线一以贯之开展流域治理。钱塘江南源,上游的衢州市通过整治高污染产业,近年来县控以上断面全部为Ⅱ类水。钱塘江北源,浙皖于6月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样板区协议》,三轮水质“对赌”之下,新安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母亲河”的蜕变撬动着全域生态环境改善——2022年,省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提高到97.6%,空气PM2.5浓度为开展监测以来的最低值。浙江还将生态价值释放到农文旅、商贸、科创等关联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大雨过后,杭州钱塘江两岸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摄

从“沉睡的资源”到“致富的源泉”。获评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后,安吉县余村所在的天荒坪镇整合周边4村生态资源,设立1亿元“余村产业基金”,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村里迎来更多国内外游客与创客,去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300万元。

余村的种子飘向全省,浙江逐步完善“两山”转化机制。

2019年,丽水获批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基于当地探索的经验,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 陆域生态系统》,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两山”转化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

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创成4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整洁的村庄与青山、田野相映,美若画卷,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潮新闻拍友 谢尚国 摄

从“生态的绿色”到“发展的绿色”。当发展对人居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跃入新格局。

去年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构建全省全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系统模式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

5月26日,淳安县千岛湖镇坪山生态浮岛迎来夏季“换新”。生态浮岛已在千岛湖典型库湾、入湖口、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等重点区域进行试点实施,实现保护千岛湖水质与消薄增收的双赢,走出一条兼具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标签的“两山”价值转化新路径。潮新闻拍友 谢航凯 摄

“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选择杭州;湖州、嘉兴被COP15-2评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浙江案例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的格局已经打开,新的变化正在酝酿,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新华日报记者 王静 潮新闻记者 王世琪 胡静漪)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